初唐詩人陳子昂的《登幽州臺歌》已被傳誦千年。短短22個字,蒼勁有力,豪邁奔放,把詩人的悲情表達得淋漓盡致。竹笛演奏家馬迪以詩意譜曲,創作了同名的竹笛獨奏曲,在發揮唐詩古韻的同時,將長安樂風融入樂曲里面,以西安鼓樂作為創作素材。據傳西安鼓樂是唐代流傳下來的音樂,故有音樂“活化石”的美譽。
全曲分為“感慨的慢板”和“思涌的快板”兩段,用G調或F調低音大笛以筒音作低音la演奏。以樂曲的分段結合詩歌的分句,“感慨的慢板”就是“前不見古人,后不見來者”,而“思涌的快板”就是“念天地之悠悠,獨愴然而涕下”。
樂曲開首四句已把全段的悲涼氛圍確立,慢板第一樂句和第三樂句的音頭,要以嘆氣的狀態吹奏。低沉的氣息與樂句的大線條互相配合,音階里的變徵音在筒音作低音la的指法中更突出。后四句是前四句樂思的延續,并以相同的樂句結束。這部分可以說是“前不見古人”的反映。接著的樂句向高音區發展,兩組四小節的對稱樂句分別以強和弱的音量演奏,對比鮮明。然后音樂繼續抒發情感,把剛才的兩組樂句加以闡述。詩人看不見古代禮賢下士的明主,也看不見后來會出現的賢君,既然“前不見古人,后不見來者”,不禁“念天地之悠悠”,樂曲進入“思涌的快板”。
這一段以慢起漸快的八分音符轉化為十六分音符樂段,加上中間悠長的廣板以及緊接的循環呼吸快速樂段,表現了蒼茫的天地與浩瀚的宇宙,也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思潮涌流不斷?彀遄詈箨┤欢,全曲的末句又回到首段的意境,這一句也是“獨愴然而涕下”的寫照。詩人撫今追昔,未來又遙不可及,故只能斯人獨憔悴,慨嘆自己生不逢時。
陳子昂的懷才不遇,與馬迪的大器晚成恰好是兩個人生的對照。馬迪在創作與演奏《登幽州臺歌》時特別注重詩意與曲意的交融,就是要把這首詩以吹奏竹笛的方式去詠唱。所以演奏者在演奏此曲之前,需要把原詩的內容背景與意思熟讀并理解,才能把握好音樂的緩急與輕重,將詩與樂的藝術感染力展現出來。
楊偉杰
精品視頻課程推薦